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工作调研 > 

柞水县产业脱贫现状与对策思考

来源:政府办 刘康 访问量: 发布日期:2018-03-06

柞水县位于秦岭南麓、商洛西部,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土石山区县,也是国家扶贫重点县和秦巴山区贫困人口重要集聚地之一。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柞水县立足实际,针对农民收入水平低,农业产业发展是短板,农民增收缺乏稳定支撑的实际,充分依托资源、区位和生态优势,对脱贫产业统筹谋划布局,深入推行“三带一创”产业精准脱贫模式,通过进一步调优发展格局、进一步提高产业化水平、进一步增强规模化效应,产业脱贫工作活力不断彰显。

一、柞水县产业脱贫成效

一是发展方向不断明晰。县委、县政府通过充分调研,确定了“一主两优的”主导产业发展模式,“一主”即木耳产业,“两优”即乡村游和林下经济。实施地栽木耳“1153”工程,即2018年发展地栽木耳示范栽植1万亩、1亿袋,年产5000吨,实现产值3亿元,做大唱响“柞水木耳”地理标识品牌;以全域旅游示范县创建为契机,依托牛背梁、柞水溶洞等高A级景区,重点推介终南山寨、九天山、木耳小镇、洞天福地特色小镇,旅游“名片”不断叫响;持续推进林下经济,深入推行林菌、林药、林养等立体高效“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建设中药材示范种植基地15万亩,实施野生木本药材抚育2万亩,总产量达到10万吨。

二是经营主体不断壮大。充分用活用足产业脱贫扶持政策,培育和扶持多元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农产品深加工,推动全产业链开发。目前,全县共发展龙头企业20余家、标准化畜禽养殖示范基地5个、发展合作社、产业协会等涉农经济组织265个,培养创业致富带头人120人,带动全县8000余户2万余贫困人口实现增收。

三是产业基础不断夯实。实行县抓龙头企业、镇抓产业基地、村抓产业园区、户有产业项目,每村至少确定一项长期产业,每户至少有一项短期增收项目。截至目前,完成良种核桃建园9万亩,发展生猪11万头、土鸡14.2万只,养殖鱼类72万尾,产业规模不断壮大,覆盖带动贫困户日益增多。

四是金融政策不断健全。强力推动“农户贷”“产业贷”等金融产品,由县财政出资设立金融扶贫担保储备金,金融机构投放贷款,扶持贫困群众发展产业。对贫困户5万元以内贷款给予100%贴息,对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的合作社、企业等经济组织,按照最低利率放贷并补贴一半利息。目前全县发放“农户贷”5080户2.677亿元、“产业贷”33笔1505万元,带动贫困户8477户。

五是技能培训不断深入。以每个贫困户至少掌握一种生产和就业的基本技能为目标,按照搭架子、摸底子、送牌子、拿单子、送点子的工作流程,组建51个技术服务小分队,进驻51贫困村,开展点对点、面对面、手把手的技术帮扶。目前,全县已开展技术服务200余场次,涉及到50多个产业,基本形成了服务有平台、帮扶有人员、管理有制度、培训有模式的工作格局。

六是营销渠道不断拓宽。建成了京东运营中心、物流中心、京东邦各1处,发展业务推广员140名;建立电商服务站点已68个,全县52%的村都有了电子商务的服务和应用。截止2017年12月底,全县累计实现电子商务交易额8500万元,增幅41.6%。

二、产业脱贫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是产业基础差。作为典型的土石山区县,柞水县山大沟深,连片耕地少,川道良田少,对于推进农业机械化、规模化制约很大,特别是很多偏远地区基础薄弱、基础设施还不完善,少数偏远不适合发展“一主两优”主导产业的地区,在特色产业培育方面仍然没有找到目标和方向。

二是产业化程度低。传统产业多、新型产业少,零碎产业多、规模产业少,初级产业多、精品产业少,产业链条还不完善,在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企对接、农景对接等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据不完全统计,多达226个涉及种植、养殖两个方面,规模都不大,养猪20头,养蜂25箱都作为规模产业统计上来,作为我县主导产业的木耳产业在加工、销售、流通渠道等还未建立起来。

三是产业带动力弱。产业发展规模小而散,经营方式粗放,普遍存在着质量不高、项目分散。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明显,优质品种比例较小,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增值收益还未能体现。新型经营主体+贫困户的产业带动模式仍处于起步阶段,大多仍是劳务用工、参股分红,带动能力不强,技术指导不够,产业扶贫成效不明显。

四是集体经济发展弱。目前我县种植、养殖等产业遍地开花,只有极少数村形成了规模,大多数村还缺乏主导产业,真正实现“一村一品”“一户一业”还任重道远。按照贫困村退出要求,贫困村摘帽必须有村集体经济,但我县各村集体经济发展滞后,集体经济还很薄弱。

三、根源探析

一是产业发展动力不足。部分贫困群众精神动力不足、思想观念落后,“等、靠、要”思想严重,加之受自然条件限制和文化程度等因素影响,主动脱贫意识差,主动发展产业的积极性不高。同时,部分贫困户对自身发展目标不明,不知道自己该发展什么产业、适合发展什么产业,选意向产业时摇摆不定,无法实现与市场主体准确对接。

利益联结不够紧密。贫困农户和扶贫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及新型经营主体之间,还未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体系也还不完善。一些新型经营主体缺乏资金但有技术,而不少贫困户享有小额扶贫贷款却无技术无产业,虽有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户之间开始联合,但紧密度不高、不系统、不完整,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效应不明显。

三是专业人才匮乏仍然突出。目前,我县农村家庭收入主要还是靠外出打工的劳务收入,农村的中青年劳力基本都已外出打工,“留守老人”一无技术,二无体力,要实现产业的扩规和提质都很难。同时,我县虽然有一批专业技术人员,但由于没有高等农业院校和农业方面的科研院所,真正的高水平的农技专家人才很少,特别是在新兴产业方面的技术人才就更少,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指导不力,菜单式的技术服务难以落实。

四、下一步工作对策

按照乡村振兴战略部署和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总体要求,立足我县实际,狠抓“产业覆盖、技术帮扶、机制带动”,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产业,以“三化”带“三农”(以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民增收、工业化带动农业增效、城镇化带动农村发展),真正实现扶贫模式从“输血式”到“造血式”的转变。

一要抓内生动力。坚持把扶智、扶志贯穿脱贫攻坚全过程,放在更加重要位置,充分发挥先进典型模范榜样作用,大力开展道德讲堂、文艺下乡、家风家训家规评选、村民行为规范、失信惩戒、诚信村民评选、孝子孝道村评选、文明家庭建设、乡贤评荐、村容村貌整治等工作,建立孝德基金、爱心超市、红黑榜,树立崇德、勤劳、诚信的民风。健全基层法律服务体系,加大法治宣传、村霸和宗派恶势力惩治力度,实行公益诉讼,全面调动贫困群众自主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巩固提升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成效。

二要抓顶层设计。聚焦“产业覆盖、技术帮扶、主体带动”三个关键不断完善产业扶贫规划。启动实施“联镇驻村包户产业扶贫”行动和“产业扶贫大轮训”活动,帮扶县域所有村和贫困户,解剖麻雀、分析问题、宣传政策、推动面上工作。建全农业科技帮扶队伍,确保技术帮扶实效。同时,深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建立产权清晰、股权明晰、管理规范的村集体经济组织,积极探索财政资金在扶持新型经营主体中折股量化给集体和贫困户的形式,激活贫困村资源要素,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三要抓产业覆盖。首先是做大做强 “一主两优”主导产业,同时,要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立足贫困村已有产业,开展品质提升工程,立足资源禀赋,坚持市场导向,引导贫困村(户)因地制宜、长短结合优化产业布局。对于不适合发展“一主两优”主导产业的,要积极培育发展新型产业,立足农业,又跳出农业,在优势资源开发、多层次产业发展上拓思路、做文章,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光伏产业和电子商务等新型产业,拓宽群众脱贫增收路径。

四要抓主体带动。着力培育贫困地区新型经营主体,探索构建合理的产业发展和利益分配机制,将贫困户嵌入产业链,吸附到新型主体周围,建立稳定的脱贫增收联结关系。将带动贫困户作为承担产业脱贫引导资金项目、申报认定明星企业、示范合作社的前置条件,构建新型主体带动贫困户的激励机制,安排专项引导资金专门支持农业园区及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发展。

五要抓资金统筹。加大涉农资金整合力度,重点在新增资金、新增项目、涉农资金整合等方面集中向深度贫困村倾斜。鼓励和引导在外创业成功人士,通过回乡创业、兴办实业、招商引资,结对帮扶、捐资助贫、兴办公益、村企共建等方式,推动形成市场主体积极参与扶贫开发高潮。坚持“资金整合、项目带动”,聚集资源、捆绑资金,集中投向产业扶贫。创新资金使用方式,借助现代融资手段,拓宽产业扶贫投资渠道。同时把政策性银行融资、中央小额信贷贴息、农业担保基金担保和农业保险补贴等支持政策,集中捆绑投向贫困地区,形成多元投入格局。

六要抓协同攻坚。强化横向联动,发挥产业脱贫牵头抓总作用,聚集各个职能部门合力,建立定期协商议事制度,在资源统筹、项目设置、资金使用、信息共享、要素聚集等方面密切协作,优势互补,系统推进产业扶贫。强化纵向推动,将产业扶贫纳入对镇村农业“追赶超越”考核,分季度制定任务指标,引导资源要素、人力物力向产业扶贫聚集,推动政策、规划、项目、任务落实。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多种举措有机结合和互为支撑的“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聚力打赢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中的硬仗。

 


文稿编辑:敦山